口述校史

栉风沐雨,砥砺歌行

发布时间:2022-03-21

流金岁月之“口述历史”

编者按:时光荏苒,不知不觉福建警察学院已走过了65个春秋。历经了65年的风风雨雨,前辈们艰辛探索打下的“江山”,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流金岁月之“口述历史”专栏将带领我们与那些离退的老领导、老前辈一同回顾警校的那些年、那些事,希望警院学子通过领导、前辈们栩栩如生的故事了解、重温警院光辉的历史路程。

警校那些令人回趣事

——访时任福建省公安干校教育长崔绍仪

崔绍仪,福建省公安干部学校教育长

 

说起的历史,崔老告诉我们,是在1956年从建阳调到警校的,那一年开始,便与警结下了不解之缘期间也发生了不少令人回味的趣事。

“竹棚”显艰苦,抢救木材建食堂

崔老初到警校,学校校址仍设在福州市仓山区复4号。“那时学校还是挺艰苦的,只有一座办公楼,一座学员宿舍上课也没有正编教材,师资力量十分不足整个学校干部职工加上炊事员也就三十几人崔老侃侃而谈,食堂还是临时搭建‘竹棚’,‘竹棚’木头新建的大食堂取代了。学校一般是训练在职干部,培训一期大概2~3

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学校仍旧培训了一批批学员。1959年5月至1962年5月,福建省公安干部学校共举办训练12期,轮训干2712人,有刑侦班、社会主义教育(含劳改业务干部)、政保班、政工班,还有治安股长班、派出所所长班科局长班等不同业务类型训练班。根据不同业务培训的需求,主要进行有关党和国家公安工作政策以及侦查、治安处置等公安业务和技能的培训。

“说起‘竹棚变大食堂崔老微微一笑,这其中也不少故事木头的来头可是不小呢。

1959年闽北下大雨,闽江水,闽北地区都淹了,南平伐木场一些木材从闽江上游冲下来,把福州的万寿桥卡住了,说起这个万寿桥,其实就是现在的解放大桥的一部分,当时万寿桥的木头已经积得很高了,情况十分危急,市里号召仓山区附近的机关单位出一部分干部去抢救万寿桥,堆积在万寿的木头,面临坍塌的危险,由于当时明确木头谁运走就送谁,所以学校带着六七十培训班的学生前往万寿桥抢救木材学员们也都非常积极,最终一百多立方木材,后来这批木材成了搭建大食堂的材料。大食堂搭建后就把竹棚撤销那个大食堂两百多人吃饭没有问题。

校,迂回曲折

1981年8月17日福建省公安厅决定将省警校校址迁往闽侯县白沙镇孔村,利用省第三监狱的山坡地和几栋旧房进行筹建10月13日,成了省警校基建办公室。时任公安干校教育崔绍仪成为了基建办主任,前往白沙,着手征地基建用崔老的话说“我们是去开山建校了”这看似容易的事做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

初到白沙边还是一片荒山,什么都没有”据老回忆“那简直就是一片平山头水、、路全都没有。由于没有水,盖不上房子,也吃不上饭,他们着手找水源,挖井,建立储水池,以保证后期工作。这样他们就一边开山平整土地,一边挖井“在开山的时候还遇到了一件有趣的事,由于山前有一条河沟,开山后,河沟路径改变,农民就不让我们动工,竟告状告到国务院去了。崔老笑着

原来前的河沟当地农民80多亩农灌溉的重要水源,由于开山挖井筑坝,河沟的路径了,水流也变得十湍急,水流也大部分流到井里,农田的灌溉水源急剧减少这将大大影响农民的生产。“一天早晨,二十多个个农民扛着锄头到工地,说不让我们动工”崔老接着向我们娓娓道来接下来的事,“后,我找到当地的村主任协商最终还是让帮忙建个水坝这事才得以解决”“最后,我们请了当地水利师设计了水坝,村主任和农民们同意后,就着手建水坝水坝建成后,两口井也基本上挖好了崔老补充道

1984年8月,白沙校址教学楼食堂、教工住宅,学生宿舍等主要配套设施基本竣工。1984年9月3日,省警校从福州仓山区复4号迁往白沙孔源新址9月8,学校在闽侯白沙孔原村新址举行了隆重的新生开学仪式。

殷切期望寄学子

“人民警察任务今后将更繁重,社会斗争加复杂作为人民警察的预备军,希望学生们能够学点硬功夫”崔老提到,“相比过去,现在条件太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认真地学,锻炼成一流的警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作为人民警察后备力量,我们应该锻炼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勤奋学习,要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我们首先得掌握好理论知识,那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

郑文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