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校史

峥嵘岁月,锻造锋芒

发布时间:2022-05-18

流金岁月之“口述历史”

编者按:时光荏苒,不知不觉福建警察学院已走过了65个春秋。历经了65年的风风雨雨,前辈们艰辛探索打下的“江山”,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流金岁月之“口述历史”专栏将带领我们与那些离退的老领导、老前辈一同回顾警校的那些年、那些事,希望警院学子通过领导、前辈们栩栩如生的故事了解、重温警院光辉的历史路程。

峥嵘岁月,锻造锋芒

                       ——访时任公安专党委副书记李声辉

李声辉,1991.12~1994.4任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委员,1994.3~2001.3任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

85年的一穷二白到90年代的中后期的辉煌壮阔,警院的历史究竟是怎样一回事?时任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的李声辉为我们细细讲述了警院那段艰难曲折的历史。

警院起步,艰难开头

  “说到咱们公安教育65周年,前面35年我是不知道,1985年办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我就是那一年才过来的”,一说起福建警察学院的校史,李书记就向我们娓娓道来那段他曾亲身经历的过往,“我一来感觉很艰苦,当时一进门,一个木头的大礼堂,两边两座青砖小房,还有一座是木头的大食堂,其他就没了。”

“艰苦!”对于当时公安专的印象,李书记脱口而出,“任何事情开头总是有难度的,任何事物的发展总要经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现在的学校是蛮漂亮的,虽然面积不大,但这却是经过二三十年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当时我教务处办公室还没有一个厅大,就在楼梯的角落里。条件非常艰苦,师资力量不够,我当第一任教务处主任,没有任何老师,后来到市公安局请人帮我们上课,又从外面调了两个中级职称的讲师。”

“你要搞学历教育,师资在哪里?理论基础在哪里?学科体系又在哪里? 而且当时没有教授,我们就借了两个教授,一个福大的,搞计算机的,一个师大的,搞体育的。而且前几届学生基本上没什么教材,教材也是很浅的,基本上是靠嘴巴,也可以说是‘口耳相传’。”李书记坦言道。

“直到92年盖了个礼堂——就是现在的大礼堂,还有实验楼。那时全国很多兄弟学校都来参观,觉得我们那楼很先进。但在那时,尤其实验楼,既是行政办公楼、实验楼,又是教学楼,可以说是起到了‘多功能’的作用。”李书记笑着说道。

警院见习,始于他手

谈到寒暑假见习,在警院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现在大家能够有这么好的一个锻炼机会还要归功于李书记。

“见习是经我的手搞起来的,86年开始实施。我觉得放假都不要在家里玩,给你们介绍信,到当地公安局去实践。”李书记津津乐道,“说起这个决定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果你能够到公安局或派出所,跟人家师傅学习,哪怕拎拎包,把老师讲的这些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去思考这个事为什么这样做,通过见习都会有所收获。”此后,学生到各基层单位见习成为了警院的良好传统,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当时学生在见习中发现基础单位画的现场草图与学校教学所画大相径庭,后经调查证明该单位所画的草图不规范。”李书记还跟我们分享了一个故事就很能证明这一点,“通过到各基层见习,不仅将大家在课本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也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警院学报,崭露头角

“当初学报搞得很有名,我们的学报是专科类的学报,好多专科的学校是没有学报的,那不是你想办学报就能办学报的,我们专科的学报跟很多本科的学报基本上是不相伯仲”提起《福建警察学院学报》,李书记自信满满,“当初我们有两个教授在搞这个学报,就吸引了一批人愿意到我们学校来搞学术讨论,特别是政法类的大学,那时也做得非常红火。”

以学报为平台,我们的学术活动也举办得特别多。特别是学报崭露头角后,也吸引了国内的一些著名学者进行交流,包括一些名牌学校、政法类的大学,比如人民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政法大学。教授们来讲学,也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学术氛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寄语警院,思行共进

“我们要有思想,但我们的思想在哪里?我们学警察这一行的,应该要有个什么思想?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李书记在采访最后表达了自己对警院在校学子的殷切期望,“我们的学生要有一个合适的思想,所学的知识才会懂得用,用得正确。”

“我们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有些东西看起来理论上讲很简单,只有几个字,但是变成具体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怎么把我们日常的各种行为融合起来,跟这些东西对接起来。"李书记侃侃而谈,"理论知识固然重要,实践更重要,咱们学习专业知识、理论基础,政治的、法律的、公安的都要学,知识要活学活用。”

“起步正,迈步稳,进步狠。”李书记最后说道,“‘走正路’,这个‘正路’应该是国家需要的,也是人生需要的。人生需要的是走正路,不能走歪路。‘迈步稳’,不要大起大落,大起大落地翻大跟斗,有时会摔伤。‘进步狠’就是要始终进步。我说这三句话,希望你们始终进步,把事情做好。”

我们可能没办法亲身感受曾经的那段艰难困苦,但是通过与老一辈的交谈,我们能依稀想象出那时的画面。“口述历史”不仅让我们了解警院的成长路程,更让我们年轻一代感受、体验老一辈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坚强意志。长江后浪推前浪,作为人民警察的预备军,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学好知识,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本报记者 郑文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