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校史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发布时间:2021-09-23

流经岁月之“口述历史”

编者按:时光荏苒,不知不觉福建警察学院已走过了65个春秋。历经了65年的风风雨雨,前辈们艰辛探索打下的“江山”,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流经岁月之“口述历史”专栏将带领我们与那些离退的老领导、老前辈一同回顾警校的那些年、那些事,希望警院学子通过领导、前辈们栩栩如生的故事了解、重温警院光辉的历史路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访时任省公安厅厅长兼警校校长边圻

边圻,浙江诸暨牌头杨傅村人,同文高小毕业。抗战时期曾在八路军总部、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安总局工作。建国后曾任福建省县公安局长、市公安局长、公安处副处长、处长、省公安厅副厅长、厅长、厦门市委书记、省政法委副书记、警察学会名誉会长等职。1980.2~1986.2任福建省人民警察学校校长,1984.10~1986.7任福建公安专科学校校长。

 

    边老已经94岁高龄,当到达他家时,只见他头戴一顶呢绒帽,衣着朴素,笑容可掬,倍感亲切,顿时消除了我们采访时的紧张感。初入他家,映入眼帘的是他与妻子金婚合影及任职厦门市委书记与习近平握手时的留影,室内陈设干净而整洁,环境幽雅而静谧,让人很容易感受到他那闲适淡雅的生活态度。

当问及他与警校是如何结缘?他向我们娓娓道来。

 

警校迁址闽侯白沙

1981817日,福建省公安厅决定将省警校校址迁往闽侯县白沙镇孔原村,利用省第三监狱的山坡地和几栋旧房进行筹建。198498日,学校在闽侯白沙孔原村新址举行隆重的新生开学式。

为什么会把警校迁往闽侯白沙?边老为我们做出了解答:“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原来学校的面积太小,当时警校、干校在复原里的面积大约只有二十几亩,空间太小,非常挤,学校没有场所组织诸如射击、驾驶等科目的教学和训练。到闽侯白沙去省第三监狱周边面积很大,当时的监狱还是属于公安厅管辖,省第三监狱所在地有大片山坡地可以满足基地建设用地和教学的需求。由于地区的偏僻,没有外界的干扰,老师可以集中思想教学,学生可以静下心来学习,双方心无旁骛,互惠互利。地理位置可以最大限度满足我们的教学,但同样也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年轻老师找对象难;中年老师照顾家庭难;老年老师看病难;外部老师引进难;学生买东西难等等,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克服了;二是将警校搬到白沙镇孔原村,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与此同时,我们因地制宜来养猪、种菜、种水果自力更生;三是学校和监狱距离很近,老师可以边教学边进行有关监狱学科的调研。学生到监狱与犯人近距离的接触,培养了他们对感性的认识,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的教学质量。

“在17岁时我就来到了仰恩抗大学习,前前后后我一呆就是4年”,说到警校,边老还向我们描述了他以前的求学经历:“在仰恩抗大学习期间,我自力更生,样样都学。因为学习之艰,自己种菜,自己烧饭,自己搞农业,不仅要学习,还不定期进行实战训练,每次的实战至少一个月以上,真刀真枪和日本人对抗。我深知艰苦的环境能够锻炼人,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才能学到真本领,也正是因为我这两个理念引领着我思考着如何去建立省警察学校,如何将这个警校建成我理想中的警校。”

“当我在公安厅当厅长时,他们就和我汇报了当时警校和干校合并的情况”,边老坦言到,“正是四年的抗大学习经历,让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下定决心要用抗大的精神来办警校,而艰苦奋斗,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就要求我必须从严治校,最后我决定将在仓山的省警察学校搬到闽侯白沙镇孔原村。”

虽是家常小事,却可以反映出边老言传身教,在抗大的学习让他深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将抗大中学到的一起行动传递给了身边的人,更加深了我们对边老的尊敬和爱戴。

谆谆教诲寄学子

94年——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之路,流金岁月苍老了边老的双鬓,却也在他双眸将睿智写满,春秋年华改变了他坚毅的面孔,却也涤荡了他俯仰不怍的风骨,边老以其丰富的人生经验向我们阐释了何为一个真正的人名警察。

    边老首先提到:“作为人民警察始终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了人民的利益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不为名,不为利。作为人民警察的后备警官,私心少一点,公心多一点。所谓公心,即为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不求名利,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勇敢,心无杂念,办事才能更公平公正;相反,私心多了,办事就不公,胆子就小。我一直都是这样要求自己,不跟别人争名争利,克己奉公是我的职责。”

“其次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要到艰苦、困难、危险的地方,要身先士卒,自己到一线去,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说到这,边老自己举了个例子,“在我第三次调往泉州晋江任职时,我就深有体会。当时连江属于宁德管辖,在连江的白沙和浦下两个村因为水利工程而发生纠纷,双方闹得沸沸扬扬,这样的事情当时没人敢管。由于我当时所在的职位,上级就派遣我去处理这件事。我明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真正深入群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一边面对着路上机关枪的扫射,一边村庄里又埋着地雷,为了自己的使命,我还是决定进入两个村。当两村人民听说局长来了,都放下了戒备之心,这样从心灵上就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最后在我的协调和劝阻下,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正是因为我明白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真正困难的地方其路才更好走的道理,才让我的工作做得更加顺手。”

“最后一定注重搞好团结,团结就是力量,我们的工作要团结大家一起做,才能做好,特别是与不同意见的同志多沟通,多交流。对于工作中有成绩的同志,应多表扬,”边老笑着说道,“我在厦门做市委书记时,其口碑还得到了习总的赞扬。”

 “我希望福建警察学院越办越好!”采访最后,边老对学校表达了深深的祝福,也对警院学子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同时也希望警校学子在政治上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切行动听从指挥;在思想上要树立警察的社会责任感,做到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在学习上要刻苦学习,严格要求,努力提高警务知识技能;生活上要养成艰苦奋斗的习惯,时刻警惕身边的糖衣炮弹!”

一段艰苦的经历成就了一个人,一生的总结又启发着一代人,“口述历史”不仅让我们了解警院的成长路程,更是让我们年轻一代感受、体验老一辈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坚强意志。在当今太平的国度,我们要居安思危,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我们一定要铭记自己的历史使命!

                                                    (本报记者 林丽丽)